宣教之窗 
 宣教之窗 
 宣教之窗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宣教之窗
 
 

《中国教育报》聚焦我院十年高职教育发展成就

2012/11/15 00:00  点击:[]

   11月15日,《中国教育报》以《质量立校写华章,科学发展谱新曲》为题,采用正版图文的形式聚焦我院十年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成就。文章从“理念领先,五大战略力推跨越发展”、“抢抓机遇,三大跨越铸就示范名校”、“服务社会,辐射效应彰显科学发展”、“锐意进取,八大创新提升办学品位”等四个方面全面、详实地回顾了我院投身高等职业教育十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成就,也引起诸多社会媒体的关注。 现将全文转载如下:

质量立校写华章 科学发展谱新曲

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纪实

  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产生的高等教育新类型,通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,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,被人誉为中国最大的和谐工程和扶贫项目,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新特色和新亮点。

   十年来,地处陕西咸阳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(以下简称陕西工院),以艰苦创业与无私奉献见证了我国职业教育昔日的蹒跚起步,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体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艰难探索,更以良好的办学业绩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光辉的未来。这十年,陕西工院先后荣获“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”、“全国文明单位”、“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院校”、“全国机械行业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创新建设学校”等荣誉称号,成为全国示范性高职学院,为陕西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 

理念领先 五大战略力推跨越发展

   思路决定出路,理念彰显未来。十年来,陕西工院按照职业教育的开放性、职业性、实践性的特点,立足实际,不断吸收德国、美国、英国、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理念,经过探索与实践,形成了该院“五大发展战略”。

  质量兴校战略 该院始终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,树立多层次、发展性和特色化的教育教学质量观,确立“持续提高教学科研质量,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,不断改善管理和服务质量”的质量目标。完善教学、科研、管理和服务质量标准,健全质量保障体系,使学院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长期稳步提升,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,为实现学院的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  人才强校战略 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,陕西工院运用“机制引才、制度用才、项目育才、环境留才”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,正确处理人才的培养、引进与专业建设的关系。在青年教师中培育“教坛新秀”,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“优秀教师”,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“教学名师”,注重人文关怀和专业引领,优化人才成长环境,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,不断增强学院的发展潜力和实力。

  合作共建战略 该院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,按照“自愿平等、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、互惠共赢、共同发展”的原则,探索“校厂一体、产教并举、中高衔接、区域联动”的陕西装备制造业集团化办学体制改革,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,形成“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学校”四方联动的新格局。

  国际发展战略 利用学院品牌和专业优势,遵循“项目推动,全院参与,拓展领域,强化管理”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发展思路,从优势和特色入手,积极争取各类项目,自行配套优惠政策,与跨国集团、大型企业采取合作共育人才。积极和国外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同类院校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,通过学生海外实习、定向生联合培养、交换生双向共育、师资双向交流、师资双向兼职等形式,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力,提升学院国际知名度。

  品牌打造战略 陕西工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,进一步研究集团化办学试点,走集团化办学之路,打造办学特色品牌;创新人才培养模式,凸显专业特色,对接产业,合作企业,打造专业品牌;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计划,实行教师分层培养机制,打造名师品牌;传承现代工业精神,瞄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,强技树人,注重学生养成教育,培养名片学生,打造学生品牌。

抢抓机遇 三大跨越铸就示范名校

  10年来,陕西工院抓住“高职教育时值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,形成了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绝好时期”这一机遇,借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、“关中—天水”经济区、西咸新区等国家战略实施的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。用10年时间实现了办学历史上的三大跨越,成为国家示范名校。

  评估优秀,省内一流高职院校。200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,成为全省首批被确定为“优秀”等级的院校之一,办学条件、人才质量、管理水平等方面迈入省内同类院校前列,为学院更高层面和更大空间再谋发展抢占了先机。

  首批示范,国内领先高职院校。2008年成功跻身国家首批百所示范院校行列。高标准完成了以“511”工程为主要内容的7个一级项目,152项建设任务,顺利实现了三个“转变”。即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,由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提升的转变,由重点突破的局部改革向整体推进的全面改革的转变,由传统的封闭型静态管理模式向现代的开放型动态管理模式的转变。

  强强联合,全国高职强校。2009年6月,陕西工院组建成立了“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”,在全省率先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。该集团联合陕西省内外31家高等职业院校、职教中心,科研院所、大中型骨干企业、行业学会、咨询服务机构参加,积极开展合作办学。2010年1月,经省政府统筹规划,学院与原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合并,组成新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。拥有涵盖装备制造、电子电气、工程材料、信息技术、财经商贸、公共事业、物流管理、工民建筑、纺织染化、服装艺术等十大职业门类58个专业,形成了以工科为主,经、管、文、外、艺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。强强联合后,学院总建筑面积达到49万平方米,总资产增至7.6亿元,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至2.1亿元。此外,学院积极与德国DMG等世界知名企业联姻,共育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,一跃成为省内规模最大、专业门类最全的高职学院,迈入全国强校行列。

服务社会 辐射效应彰显科学发展

  10年来,陕西工院高举校企合作旗,走工学结合路,发挥自身优势,服务地方经济建设,以良好的办学业绩印证了科学发展观的高职办学理念,彰显了职教为民的服务功能。

  职教师资培训业绩突出。该院与河南、甘肃、河北及陕西省内的12个地区14个高等职业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,先后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、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举办各种讲座44次,培训教师1189名。依托陕西省首家“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”、“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师资培训基地”,举办了多期职业学校骨干师资、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。

  技能鉴定有声有色。近3年来,该院利用陕西省机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优势,共完成数控车、数控铣、车工、钳工、磨工、铸造工、焊接工、热处理工等34个工种2136人次技能鉴定工作,为陕西压延设备厂、陕西省机械技工学校等企业、院校鉴定职工、学生23811名,合格率85.2%。

  职工培训成绩显著。充分依托陕西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这一平台,近3年为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、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、北人印机等98家企业举办了企业管理、电气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应用、铸造技术、焊接技术、服装设计与制作等20多个培训班,培训企业职工871人次。此外,为社会上其他人员的职业岗位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,完成了24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,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,为区域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。

  科研推广起步不凡。该院主持完成“十一五”科研协作项目1项,近3年新增22项实用新型专利,其中2项为学生专利;“XYJ-2015数控阀芯槽倒角磨床”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;为合作企业进行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经费数达到514.16万元;为企业完成《双摆线钢球减速器散热问题及标准化的研究》课题,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;为8家企业进行技术研发,完成12项横向科研项目和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1项,为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提供了强有力支持。

  国际合作不断扩展。与日本欧姆龙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,该院在机械制造、电气自动化、材料成型等重点专业中选拔出2011、2012和2013届学生300余名学生,组建了三期6个订单班,探索出了具有西北特色的“联合策划合作方案、联合制定培养计划、联合打造教学团队、联合推行现场教学、联合实施双向管理、联合建设实训基地、联合构建评价体系”的“校企七联合”欧姆龙人才培养模式。欧姆龙公司把“欧姆龙订单培养总部”设立在了该院,每年设立40万元奖学金,为企业订单培养200名技术员工,成为欧姆龙公司最大的一线人才培育基地;企业捐资90万元,按照欧姆龙企业标准,建成了欧姆龙技术实训基地,在服务订单培养的同时,成为欧姆龙公司西部最具规模的技术推广中心、自动化产品西部地区重要的展示窗口。

  在教育部和世界著名企业FANUC公司共同支持下,西北唯一的“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”落户陕西工院;与全球领先的机床制造商——德国DMG公司合作,成为国家首批DMG职业教育数控专业领域项目合作院校。仅2011年至今,该院就投资300万元建设“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”,吸引FANUC公司为数控技术专业投资30万元;投资750万元为数控技术专业与DMG公司开展合作,购买了领先国内同类技术10-15年的实训设备,吸引DMG公司为该专业投资30万元;此外还为专业建设投资750万元购买四轴数控机床、快速成型机、GNC等高精端设备,两年来共为该专业投入1900余万元进行建设,专业实力明显增强。

  陕西工院与德国奥斯特法力亚应用科技大学合作,邀请学院两名教师和两名学生免学费参加2012年5月开始的“夏季大学计划”;其次,与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,为该院提供3名教师赴德公立大学短期进修的名额及费用,选拔两名应届毕业生赴德学习6年,攻读硕士学位,成为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。2012年,美国欧特克公司确定该院为“设计创意教学中心”立项院校。

  汗水浇开满园花,辛勤换来丰收果。10年来,陕西工院社会声誉不断扩大,招生就业工作呈现出“进口旺、出口畅”的良好态势。近3年录取分数高于三本分数线的学生一直稳定保持在50%以上,与国内500多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、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,毕业生面向机械制造、航天航空、石油化工等多个行业和领域,就业网络遍布全国29个省市,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%以上,专业对口率均达到90%以上,用人单位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99.84%,优秀率54.65%。连续8年被省教育厅、人事厅评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。

  回溯10年来的实践与探索,学院深切认识到:思路决定出路,理念彰显未来;质量是生命,人才是根本;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其实就是一场思想大解放,更是一场观念大更新、实践大探索,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,以人为本居中定位,可持续发展切中要旨。

  面向未来,陕西工院将进一步解放思想,锐意改革,整合优化校内外资源,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,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、质量过硬的国家示范学院,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示范、改革的示范、管理的示范。

锐意进取 八大创新提升办学品位

  十余年来,陕西工院针对高职教育发展的“瓶颈”问题,积极探索,以改革促发展,以发展提质量,以质量创品牌,以品牌提品位,树起了陕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面旗帜。

  体制创新 学院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,聚集资源优势,以“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”为目标,搭建了教育信息汇集平台,教育合作机会发现平台、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平台、教育模式探索创新平台和教育成果服务共享平台,构建起“政府、学校、行业、企业”四方联动、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、利益交融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联盟。以此为核心,形成了“校厂一体、产教并举、中高衔接、区域联动”的集团化办学模式,学院也成为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实施单位。

  机制创新 陕西工院不断扩大、健全、完善二级管理模式,成立10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,积极稳妥地推进管理重心下移。重新细化各部门岗位职责范围,实现由“角色管理”向“岗位管理”转变;建立绩效考核机制,在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基础上,对相关部门试行经济目标责任管理,完善各级各类人员和部门的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办法,配套出台相应的奖惩政策,全面、客观、公正评价了教职工和部门的工作成效;遵循“效率优先、注重业绩、突出贡献”的原则,及时跟进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效果评价,不断加以修订完善,使其更加有效保护和激发了教职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  文化创新 学院大力推进“产业文化进教育,工业文化进校园,企业文化进课堂”,以具有现代工业特色、体现校企合作的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为先导,与知名企业共同构建校企文化氛围;大力弘扬“让学生动起来”的校园技能文化,让学生在“真实”的企业赛事环境中砥砺技艺,不断提升职业素质。建成“企业文化长廊”和“优秀校友风采展”,以企业文化精粹装点校园,营造浓郁的行业职业氛围;邀请企业家作客校园开坛论道。《企业文化精髓读本》等多形式文化渗透与引导,使学生在愉悦、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感知到企业文化的真谛。

  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陕西工院以工学结合、教产合作为切入点,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,采取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,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,探索形成了“厂校一体化模式”、“职教集团模式”、“订单培养模式”、“柔性顶岗实习模式”、“工学交替模式”、“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”、“科研攻关模式”、“合作培养模式”、“联合共建模式”、“项目主导模式”等10种校企合作模式。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中“合多作少”、“短期效应”、“一头热”等问题。

  专业建设创新 该院依托行业协会,合作骨干企业,对接装备制造业和纺织业,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,形成了“做新做强机械、电气、材料、纺织类专业;做精做优数控、信息、服装类专业;做大做活土木建筑、物流管理、工商管理类专业;做特做亮化工、汽车类专业”的专业建设思路。按照“分类指导、分层推进”的原则,投入近1亿元,构建起“国家重点—省级重点—院级重点”三层并进专业建设体系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群。建立与就业状况挂钩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预警机制,对就业率低、报考率低的专业,坚决予以停止招生或削减招生计划。目前,5个专业成为国家级重点专业、3个专业荣膺“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”、7个专业成为省级重点专业、10个专业成为院级重点专业,主持完成的“基于行业标准的高职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”课题,获得2011年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。

 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经过不断实践和完善,陕西工院探索形成了基于工学结合、企业深度参与、具有装备制造行业特色的“工学六融合”专业建设指导思想,即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、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、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、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、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、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。其核心是“产教互动、工学结合”。各专业通过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,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,凝练总结,探索提升,形成了“学工合一、知技融通”、“全真载体、实境训能”、“实境教学、学训三合”等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。

  实训体系创新 学院构建形成了由“校内实训室、综合实训基地、工业技术实训中心、校办实习工厂、校外实习基地”五大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。充分发挥了“教学、科研、生产、培训、服务”五位一体的作用,达到了“单项技能训练、综合技能训练、顶岗实习生产”的能力逐级提升的效果。同时,校内实训基地建立了保障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配套管理制度,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创新校企实习实训合作模式,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。通过建设,校内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达到161个,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、省级实训基地6个,以此为依托,学院被批准为“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”,成为陕西省第一家获此殊荣的高职高专院校。

  师资培养创新 陕西工院通过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职业资格证书、安排教师到一线企业参加实践锻炼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培训等方式,形成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;通过校企双向兼职,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、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,形成专业建设“双带头人”制度、课程建设“双骨干教师”制度;通过开展教学名师示范课、高级职称观摩课、中级职称公开课、青年教师赛教课等活动,在青年教师中培育“教坛新秀”,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“优秀教师”,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“教学名师”,形成名师分层培养机制。近年来,共培养、聘任及引进“双专业带头人”24人、“双骨干教师”90人,全院双师素质教师人数达到292人,聘请企业兼职教师206名,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、省级教学团队7个;培育出全国优秀教师2人、全国劳模1人,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、省劳模3名,省级教学名师7人、省级职教名师4人、师德标兵3人,省级优秀教师2人,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,在国家级、省级学会担任副会长、专业委员会主任的人数增至33人;新增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5项、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1项。

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12-11/15/content_82046.htm

上一条:我院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 下一条:我院党员干部集体收看党的十八大开幕盛况

关闭

CopyRight ©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.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传教育部 版权所有

地址:陕西省咸阳市文汇西路12号 电话:029-33152037 邮编:712000